进入梅雨季 轨道交通防台防汛新添“好帮手”
上海地铁首次试点“专项定制”风险预警平台
(通讯员 徐慧莉)进入潮湿多雨的梅雨汛期,轨道交通内除了防汛板、阻水袋、抽水泵等物资以及预案、人员等准备外,还有啥给力的措施?近日,上海地铁与市气象单位协作,结合预警发布信息,首次以远郊临海的16号线为试点线路,专项定制上海地铁气象风险预警平台,为相关安全预案的快速启动提供了权威、直接、准确的信息支持。
排查隐患 加强巡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
随着梅雨季的到来,防汛防台进入关键期,上海地铁全网各线路车站紧密结合实际,全面落实各级防汛责任制,确保轨道交通平稳运行、市民乘客安全出行。
近期,上海地铁重点对车站、出入口、顶棚等运营场所的渗漏水及雨水倒灌风险隐患检查,结合历年防汛经验,加强巡视、密切监控,加强对高架线路、基地、重点设备机房等防汛安全检查。做到抢险人员队伍、防汛设施设备维护保养、防汛防台物资“三到位”。防汛防台期间,运营方加强车站出入口的客流疏导,防止暴雨、大风强对流天气影响期间出入口客流大量积压。
同时,主动跨前一步,积极做好与网络各线路、车站所对应的地区防汛防台办公室的业务衔接,用好各方的抢险联动力量,并充分发挥分布在龙阳路、上赛场、九亭、富锦路的四支地铁消防队伍的作用,枕戈待旦,全天候响应。
通力协作 信息直达“专项定制”风险预警平台
随着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,运营线路逐步向郊远地区延伸。综合考虑本市所处的地理位置、气候特征以及地铁线路走向等因素,气候对轨道交通运行的影响,从程度到范围都越来越大。如:2012年的台风“海葵”,对本市影响期间,多条地铁线路由于受到大风、异物侵袭等影响,不得不采取限速运行、临时停运等措施。
为了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强风等恶劣气候影响下的各类事故的发生,同时提高地铁专业人员对气象信息获取的可靠性与准确度,上海地铁与市气象部门携手合作,在16号线沿线安装全自动气象监测点,共同研究强风对地铁列车运行的影响,以及气象变化与轨道交通预警对策机制的探索,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,于2015年6月,“轨道交通气象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平台”在16号线上进行全面试点应用。
接报8级台风预警时高架地面区段列车限速 10级及以上时停运
通过对台风对上海历年的影响统计,南汇、奉贤和金山地区为台风登陆上海的最多区域。而16号线地处浦东郊远地区且临近海边,又是高架线路,故此次选择16号线进行“轨道交通气象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平台”试点。
当16号线沿线的全自动气象监测站检测到大风、暴雨等情况时,预警平台会发出警报,待人工确认后将会显示相关预案,届时16号线将根据气象条件及预案内容进行运营调整。如在8级及以上台风情况下,高架、地面区段地铁列车须限速运行;当达到10级及以上台风时,高架、地面区段地铁列车须停止营运。该预警平台将更好地为16号线安全运营提供保障。
今后,上海地铁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气象部门的合作,不断优化预警平台以适应轨道交通需求。
防汛防台乘客小提示:
1、天雨路滑,乘客们在进出车站及上下列车时请注意脚下安全。
2、雨天避雨勿拥堵在车站出入口及自动扶梯处,易引发安全隐患。
3、进入地铁站,请收好雨具,尽量使用随身携带的塑料袋套好。
4、若遇车厢、车站渗漏水情况,记下车厢号及车站具体位置,欢迎告知工作人员,或致电服务热线64370000、或上海地铁官方微博。
5、车站若采取防台防汛措施,设置防汛板或关闭部分出入口等,请乘客谅解配合,根据工作人员引导进出车站。
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
2015年6月18日